网站首页>业内新闻>画家新闻
《宝葫芦的秘密》是她画的
城市快报(天津)   2016-11-23 09:19:07

在近代中国画界,有“津派国画”一说,作为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天津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几代绘画精英继承津门传统、汲取兄弟省份文化精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津派”——其远离庙堂府院气息的平民心性和散淡亲民的情怀,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天津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美术工作室、美术出版社的创立,纵观津门美术界,尤其是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绘画载体的大众通俗美术成绩斐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包含了几代画家的心血和对艺术不懈追求,而在这些画家之中,不乏女画家的身影。若说这些女画家中的领军人物,非连环画家张鸾莫属,她的作品至今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

张鸾的绘画,师承于其父张国忱,她第一次在天津画界崭露头角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那时,天津发了一场大水,十几岁的张鸾与父亲、姐姐在永安饭店举行了一场赈灾义卖,父女的义举轰动津城

连环画藏友、连环画史研究者吕明收藏了几张津门著名连环画家张鸾创作时的留影,这两张照片来源于张鸾女士后人的家庭存照。作为津门连环画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张鸾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一样充满传奇。

张鸾祖籍辽宁,1924年,她出生于天津,其父张国忱早年为清末留俄幼童,曾经是张作霖“奉系”重要官员。上世纪20年代,张国忱随张作霖入主京津,担任要职。张鸾自幼受家庭影响,对西洋绘画情有独钟,虽然其就读的燕京大学新闻专业与绘画没有什么关系,但年轻时的她愈发显现出绘画天赋。

张鸾的绘画,师承于其父张国忱,她第一次在天津画界崭露头角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那时,天津发了一场大水,十几岁的张鸾与父亲、姐姐在永安饭店举行了一场赈灾义卖,父女的义举轰动津城。当时,义卖的作品全部售出,也让很多人记住了张鸾的名字。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张鸾婚后迁居上海。平时,她随着性子写写画画,家里进进出出的文化界人士看了她的作品,均惊羡不已。她正式登上新中国美术舞台是在上海,此时的上海急需创作连环画的画家。当时,上海兄弟图书公司的经理沈子周慧眼识金,与张鸾签约绘制新连环画。

不久,张鸾就创作了《陶行知画传》,随后又绘制了《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前,也有连环画,但是内容和题材多为帝王将相、封建迷信乃至淫秽色情题材,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的风貌焕然一新,其功能转为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教育人民和普及文化等,张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连环画。”吕明总结说。

截至1950年8月张鸾举家返津,这位女画家共为上海兄弟图书公司创作了8部连环画作品。

“在当年的连环画界,张鸾是有名的 快手 ,她在上海时,曾经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8部连环画,每一部都有百页左右。在同一时代,即便是著名的连环画家,一年的产量大概也就是两部作品”

张鸾和丈夫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迁居天津时,她只有二十几岁,风华正茂,有了在上海画连环画的经历,来到天津后不久,一心憧憬为新社会出力的她加入了天津美术家协会,1958年,她进入天津美术出版社成为专业画家。

吕明说,张鸾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连环画绘画培训,她将西洋画的元素融入传统连环画绘画中,风格鲜活细腻,独具特色。回到天津后,张鸾的作品涉猎范围很广,有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小胜儿》《子弹两百发》,也有童话故事《小笛和水罐》等。

吕明说:“在当年的连环画界,张鸾是有名的 快手 ,她在上海时,曾经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8部连环画,每一部都有百页左右。在同一时代,即便是著名的连环画家,一年的产量大概也就是两部作品。曾经有《天津画报》的编辑人员说,张鸾给画报供稿时,一般二三十幅的作品,一周就能交稿,而且保质保量。”

张鸾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当年家喻户晓的儿童题材连环画《宝葫芦的秘密》,它改编自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的同名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学生王葆和一个神奇的宝葫芦之间啼笑皆非的故事。“1962年,张鸾创作的连环画《宝葫芦的秘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经推出便吸引众多读者,再版了七八次,是新中国连环画史上的经典作品。”吕明说。

除了画连环画,张鸾还参与了当年“新年画”的创作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新杨柳青年画创作实践开始,在天津美术出版社的组织下,画家们创作了很多反映现实生活且形式新颖的作品。

其中,张鸾画了一幅《五子爱清洁》,画中描绘的是杨柳青年画中常见的胖娃娃,其内容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教育孩子们讲卫生、爱清洁,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这幅《五子爱清洁》流传了半个多世纪,依旧深入人心。

以张鸾为代表的一批津门女画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活跃,她们年纪轻、学历高、绘画风格多样、整体创作水平高超,她们在从事通俗美术创作时,在风格上有着区别于男性的独特之处

翻开1953年的《天津画报》,其中的通俗美术内容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女画家顶起了“半边天”。吕明介绍,以张鸾为代表的一批津门女画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活跃。她们的特点是年纪轻、学历高、绘画风格多样、整体创作水平高超等。

具体说来,这批女画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她们正是风华正茂、成绩卓著的年龄。此外,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美术专业毕业,在创作水平上,这些“津门女杰”可谓创造了新中国女性绘画的辉煌。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陶琦,她生于1922年,自幼酷爱美术,因身体多病一直在家从事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的绘制,最终成为职业画家。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陶琦逐步形成了擅长女性题材、儿童生活故事的创作特点,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性格鲜明,让人过目难忘。在1963年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奖评奖中,她创作的连环画《我当上了学习小组长》因创作手法新颖独特、儿童生活气息浓郁,荣获绘画创作三等奖。另有一位女画家刘继敏,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宗师刘奎龄之女,秉承家学的她擅长画小动物,她也创作了很多少年儿童题材的作品,亦为当时一位极富特色的连环画家。

“女性画家从事通俗美术创作,在风格上有着区别于男性的独特之处。”吕明说,女画家比较偏重于创作少年儿童题材以及外国名著题材的连环画,而男性作家则更青睐创作场面宏大的神话或历史题材作品,“另外,相比男性画家,女画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在场景观察、构图设计上也更加细心。比如描绘西洋家庭室内陈设时,女画家描绘的家具、壁炉,甚至墙上挂的油画都会比男画家更为细致。女画家的绘画特点体现得最为鲜明的,是在描绘少年儿童题材作品中,她们会将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的不同特征、性格特点描绘得十分生动。”吕明说,这也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给人留下了特别耐人寻味印象的原因之一。


上一条:程十发与《丽人行》    下一条:睿心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