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百年无废纸 收藏小人书找回时代记忆
来源:鸭绿江晚报   2014-07-21 19:05:26

   2012年,武汉曾举办过一次连环画拍卖会,四五十年前的老版小人书拍出了让人咂舌的高价:1957年出版的《桃花扇》1.5万元,1963年版的《枯木逢春》亦价格不菲。拍卖会上,有藏家说,一套“十品相”(外表全新)的1957年版《三国演义》,市场价为150万元。

  各种版本汇集,家住五龙背的张向葵也拥有一套《三国演义》,价值几何,他没估算过。因为,除非迫不得已,肯定不会拿出去换钱,更何况现在衣食无忧。那么,就珍藏着吧。

  失去了换几套房的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向葵经常跟全国各地出版社联系,咨询有无连环画。出版社答复:存货不多了,仅剩几套。张向葵就汇钱买上一本两本,好和自己已经有的凑成一套。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收藏市场的视线开始关注凝聚时代记忆的小人书,身价于是陡然往上翻起了跟头,精品和珍品能达到出版定价的上千倍甚至上万倍。有朋友便跟张向葵表达深深的遗憾——你那时要是把出版社的存货全包了,现在能换来好几套房。

  张向葵却没觉得遗憾,自己本无投资心理,只是喜欢小人书,四十多年坚持着这种喜欢,遮住一面墙的书架的一大半,被小人书占领,蔚然视线,盈充心田。

  更重要的是,找回了童年记忆。

  小人书引领童年时的“创作”

  天性的东西说不明白。秋冬时早晨的窗玻璃,是年仅几岁的张向葵的画纸,指头涂涂抹抹,上面的薄霜和尘灰,明暗出意趣生动的线条图案,富含童真。现在,张向葵做着“艺术”的行当,所为正是所爱,起于懵懂时的灵性。

  家里炕柜、被罩上的图画引领“创作”,揣摩、临摹,再就是小人书了。张向葵后来总结,背“红宝书”、听评书、看小人书是中国一个时代的三大文化现象。对其中之一的小人书,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怀着深刻而特殊的记忆。几分钱、一毛来钱买一本,交换着看,沉迷进去,顾不得抬头。几番流转,就卷了边,浸满污渍。张向葵爱的不是故事,而是让他叹息的图画,这对他很有用。

  张向葵上小学时,有“能力”买小人书了。和弟弟每天上学,一人从爹妈手里领两毛中午饭钱。远大目标在前面,花钱小心翼翼,三分五分地省下来,积攒到五毛一块钱,那就是“大钱”,一笔了不得的“巨资”,能买到好几本小人书。

  有购买力时时机已过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来岁的张向葵在经济上有了自主权,但已经错过最好的时机,老版小人书非常难见了。跟出版社联系,出版社的存货也已不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化需求开始转向,尤其是孩子们,迷的是电视上的霍元甲、陈真——港台武打片热闹着他们的心情,日本卡通片等境外文化澎湃热浪冲进来,小人书显得有些落魄了。

  那时张向葵就注意到,儿童书少有插图的了,名著更是明显,基本不带图。一度流行于中国的连环画,渐渐淡出了视野。

  张向葵的爱好一直坚持着。跟连友(连环画爱好者)交流,互通有无,四处淘存货。现在,他收藏的小人书有六千多本,最早的版本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罕见的珍品也有一些。

  有时翻看,他很感慨,觉得它们能被保存下来,真是很侥幸,能完整保存到现在的,生命力真是很顽强。

  百年无废纸

  张向葵庆幸自己能拥有数量可观、凝聚时代记忆的小人书,并深刻认识到了坚持的意义。百年无废纸,小人书印证着记忆,这是文化的价值。

  近些年,小人书被重新包装,很多出版社再版,但没有了时间的沉淀,总是觉得少了分量。技术虽然更新了,却没了以前的那种味道。

  稀缺性决定了收藏的价值。张向葵起初的爱好,是有意的;不期然,已经拥有了很多,却是无意间的。当然,也可用钱来衡量,但张向葵没有换钱的想法。小人书的市场价格,由版本、品相、年代、作者、题材、存世量等诸多因素所决定,多年收藏小人书,张向葵也明了这些。而他想的是一个关于文化的问题,怎么能让自己的藏品产生更大的意义——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保管者。

  “出版专著”

  1959年版的《西厢记》仅出了5000套,丹东一位连友手里有两本,不过十几页,市场价为一万元以上。张向葵掌握这样的信息。他还知道,把丹东连友的藏品加起来,也凑不成一套1957年版的《三国演义》。所以说,有些记忆,花多少钱也是买不回来的。

  收藏、研究小人书几十年,张向葵有很多心得和感受,便“出版”了一本16万字的名为《感知岁月》的“专著”,请丹东一位书法名家题写书名,策划、编辑都是他一个人,印了20本,里面收录了小人书名家的逸闻趣事,以及自己对小人书收藏的认识、观点。

  记者   宁晓丹文并摄 

上一条:什么样的连环画最被市场看好?(    下一条:齐齐哈尔神话传说系列连环画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