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小时候没能读的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2-07 17:58:28

 

  涂涂

  我从小爱看书,但和大多数从小爱读书的、有文化的人不一样,小时候我家里穷,除了半本西游记,一套毛选和几本电工手册之外,就没有可以称为“书”的东西了。那时候新华书店还没开架售书这一说,不能据此在书店蹭书看,所以记忆之中,童年最焦灼的事情之一,就是无书可读。后来年齿渐长,书倒是变得越来越易得,每每读到好书,常有小时候未能读到如许好书的叹息,没想到,这样的叹息今天居然变成了一篇文章的题目。

  所谓“后悔小时候没读的书”,应该有一个基本范畴:那是小时候可能读到的。比如《魔戒》,我小时候还没有完整的中文版,至于《哈利·波特》,更是还没有写出来。说起这样的书,我们只能羡慕,对自己的童年,倒是谈不上什么遗憾的。

  那么,后来的阅读记忆当中,最遗憾的“错过”,到底有哪些呢。这里我想说三本书,分别指向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何多苓绘、加里柯原作的连环画《雪雁》,一是黑柳彻子的回忆录《窗边的阿彻》,一是鲁兵编辑的《中国幼儿文学集成》之儿歌卷。

  先说《雪雁》,这部连环画最早在1984年的《连环画报》刊出,后来成了轰动一时的名作——但在一个孩子眼里,它不过就是一本小人书,跟书摊上其他所有小人书,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要找区别的话,大概是它不但讲了战争,更讲了爱。还有,它是彩色的,印在杂志上,虽然画得更美,但租金也更贵。

  那些年,我在校门口的小人书摊上花掉了不少个一分钱,记忆最深的是《丁丁历险记》。但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些小人书里面,不仅仅有丁丁,还有贺友直,有程十发,更有何多苓。可惜,最美好的那些都被错过了。

  《雪雁》是一个以二战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两个人与一只鸟,把故事演绎得哀婉动人,而何多苓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其时正值创作的高峰,画家以油画的形式表达连环画的主题,画面中简直有一种令人揪心的力量,一种动人心魄的美。读这样的书,能让人心变得柔软的。顺便说一句,这三本儿童文学名著我全都是在成年以后补的课,我怀疑,我后来的情感感受力高度不发达,很可能与读这些书太晚有关。

  再说第二本,《窗边的阿彻》,现在叫做《窗边的小豆豆》,大概是十年来童书领域的第一超级畅销书。我是在2002年遇到这本书的。这本书有多好当然不需要再说了,十多年后的今日,我还记得当时打开这本书时候的震惊感觉——我是在书店读了10页之后决定买下这本书的,那10页讲了一个完全不合作的小姑娘是如何转学到巴学园,巴学园的校长又是如何耐心听这个小姑娘絮叨人生的。我当时满脑子都是,为什么我小时候没有遇到巴学园这样的学校。

  两棵树的校门,旧公车的教室,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窗边的小豆豆》里面有太多的典故,有太多可以成为我们梦想的元素。但在羡慕了很久之后我才能回过头来省思,为什么自己的童年,没有小豆豆那样的勇敢?

  后来我才知道,在《窗边的小豆豆》畅销几百万册之前20年,这本书就已经有了中文版,而且还不止一种。有一段时间,在旧书市场上搜集这本书的不同版本,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我买到的版本,有的翻译成《窗边的阿彻》,有的翻译成《窗边的小姑娘》,还有的翻译成了《窗边的小桃桃》。这几个版本,都是1983年出版的,有的也印行了几十万册,可惜我小时候未能得见。回想起来,如果小时候知道淘气也可以是一件这么好的事情,长大后的人生,应该会少一点循规蹈矩,多一点生命飞扬吧?

  最后想说的一本书,是《中国幼儿文学集成·儿歌》,一代儿童文学大家鲁兵先生编订的中国传统童谣集。这卷传统的中国歌谣,以地域分野,收录流传于各地民间的歌谣,其实正是祖辈在孩子们耳边哼唱的摇篮曲,游戏歌,和我小时候最热爱的一本杂志《民间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鲁兵这本书比《民间文学》还要更胜一筹,他剔除了各种政治正确内容的干扰,只保留了最孩子气的快乐和最原生态的乡土。

  我是三十多岁的时候才读到这本儿歌集的,当时最强烈的愿望,是希望根据书中标注的地域方言,听人把所有这些歌谣都唱出来:“雨儿雨儿大大下,庄稼庄稼笑哈哈;浇的麦子长高了,浇的麦粒拳头大。”这是甘肃;“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下烧肝烧羊肉。”这是北京……

  今日的我,读这样的儿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乡愁,还有藏在文字后面的温暖,但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不也唱过好多类似这样的谣曲吗?再小一点,奶奶不也曾在床前为自己唱过摇篮曲?那时候,是怎样一种没心没肺的快活呀!如果小时候在这之外,还能读到这样一本既轻盈又厚重的书,该多出多少快活?而在快活之外,对自己脚下的大地,对产生了这些歌谣的传统,也该会多一点点理解和亲近吧?

  三本书,三段回忆,可惜这些回忆几乎和童年无关。如果小时候真能读到这些书,今日的我,多少会成为一点点不一样的人吧?会如《雪雁》般更柔软?会像小豆豆一样更勇敢?或者会更懂得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国的泥土,对祖先的故事更敬畏更亲近?我不知道。人与书的相遇,有时候是需要机缘的。

 

上一条:往事漫忆:想起我的小人书时代    下一条:“南京民间故事”:以连环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