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藏天地
内蒙古“老编”与“小人书”的半生缘
北方周末报   2016-08-12 09:34:28

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儿时印象最深的娱乐是看连环画。薄薄一本巴掌大小的小册子,或三五成群,或一人于僻静处,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个图文并茂的精彩世界徐徐打开。

□北方周末报记者 梅刚 于欣莉 文/图

连环画也称小人书,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8月5日,全国第三届连环画交流会在昆明举行,唤醒了读图时代人们的连环画记忆。尽管连环画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依然有人不忘振兴连环画,他就是内蒙古连环画画家孟喜元。

74岁的孟喜元画过《新儿女英雄传》、《西厢记》、《月亮花》、《成吉思汗》、《农民的儿子》等40多本小人书,但其中多本小人书没有得到稿费。那时,他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担任装帧设计工作,画小人书只是一个爱好。

被小人书唤起的记忆

8月6日,呼市新城区一画室,古稀之年的孟喜元,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正伏案画人物画,一笔一画皆细致入微。“现在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抖得连握笔都困难,已经不画小人书了,后继传承无人了。”孟喜元感慨地说。

孟喜元是画连环画较多的画家之一,他的部分连环画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真正实现了连环画走出国门。

1943年,孟喜元出生于绥远省归绥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儿,邻家哥哥是教我绘画的启蒙老师。”孟喜元从小和很多男孩子不一样,总喜欢安静地跟着院子里的大娘做剪纸。7岁时,他看见邻家哥哥画毛主席像,便大胆跟着描绘,不想因画得好而得到了领居们夸奖,自此激发了绘画的动力。

然而,孟喜元在艺术求学之路上并不顺畅。小时候家境贫穷,父母希望孟喜元多学点赚钱的本领,都反对他学画画儿,但由于孟喜元的执着,父母后来也不管了。只要一有机会、一有时间,孟喜元就画画儿。尽管自己很努力,可是却在年轻时无缘进入美术学校学习,这也是孟喜元一生的憾事。

用“自学成才”这个词来形容孟喜元一点儿也不为过。上初中时,孟喜元就自己出题构思画面、组织构图进行创作,同时勤学苦练素描、色彩。通过这样一种自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初中毕业后,孟喜元报考了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初试复试都考过了。正当他满心欢喜等待录取通知书时,因当时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这次招生被意外取消。

孟喜元进入美术学府的梦想破灭了,从内蒙古财贸学院毕业后成了银行职员。尽管学习绘画之路几经波折,但这并没有让孟喜元放弃对绘画的追求。他执着地、坚持不懈地自学着,为后来绘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连环画对作者要求极高

为了让画的内容真实、形象,孟喜元用心观察生活,坚持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1964年,孟喜元到农村参加劳动,看到农民丰收时的喜悦情景,创作了中国画《收获》,这幅画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这也是孟喜元的作品第一次亮相全国美展。

1972年,孟喜元从银行系统调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工作。这次“对口选调”给孟喜元的绘画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不创作连环画,何谈编好连环画。”孟喜元白天编辑,夜间埋首创作,这样亦编亦创的过程持续了30多年。

1977年,受人民美术出版社约稿,孟喜元创作的《边疆风雨夜》,发表在了当年《连环画报》上。这部连环画在第二年被移植成彩色连环画并由中央电视台配音播出,当时的配音演员是1980年为《铁臂阿童木》配音的李真惠。

在孟喜元看来,连环画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画种。有着与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包容性和创造性。不仅要求作者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还要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地理知识。

“连环画要将表现的内容图文并茂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东郭先生的迂腐、王熙凤的泼辣、座山雕的奸诈等,通过形象和文字能深深打动读者。”孟喜元在连环画创作时考察了大量历史资料。

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让孟喜元练就了深厚的绘画功底,80年代,他创作的多部连环画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引起了连环画界的广泛关注,还被推荐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年过40岁的孟喜元终于实现了到美院学习的梦想。

连环画走出了国门

孟喜元的作品陆续在全国、省市获得奖项:1990年,孟喜元参与创作的连环画《成吉思汗》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最高奖“萨日纳”二等奖,并在第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1997年,连环画《农民的好儿子》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8年创作的国画《周恩来》在毛主席纪念馆展出并被收藏。连环画《边疆风雨夜》等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6种外文出版,并由山东电视台配音播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连环画在中国广为流行。连环画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25~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连环画书,并题名“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到了20世纪50年代,连环图画改了叫法,就是延续至今的“连环画”。

60年代后连环画进入大发展时期,并形成“大画家画小人书”的局面,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创作题材丰富,涉及古典神话、革命历史、现实生活、中外文学等多类。

孟喜元创作的多部脍炙人口的连环画,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业内专家看到作品后连连称赞:“很像,很传神。”

90年代后,连环画阅读市场开始下滑,创作连环画的艺术家数量急剧减少。

振兴连环画需人才接力

“连环画的兴起和没落与时代发展相关,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坚韧性。”孟喜元深信,连环画不会消亡。

从90年代末开始,孟喜元和全国多家出版社建立联系,开始与浙江、黑龙江等地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部连环画,期望再现连环画辉煌。但是由于市场不景气,连环画销售并不乐观。

孟喜元觉得,只有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连环画才有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和传承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外国动漫、卡通潮涌入,中国连环画未能跟上改革大潮快速前进,反而陷入低谷。孟喜元认为,卡通动漫作品比较抽象,而连环画是一种写实作品,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连环画的发展事业中,给连环画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思路,把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连环画渐成收藏“新宠”

“连环画收藏市场很广阔,年轻人不要放弃连环画创作,只要坚持,作品终有一日会成为有价值的收藏品。”孟喜元说。

事实上,近年来收藏市场里,连环画成了众多藏家的新宠。在2006年,第一版《鸡毛信》达到5000元一本。2007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957年版《瓦岗寨》拍出了2万元的高价,而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957年版《虎符》的成交价也达到了19100元。一套全新的60本上海版《三国演义》,在拍卖会上可以卖到20万元。而迄今拍卖价最高的连环画手稿是现任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沈尧伊绘制的长征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926幅手稿曾于2006年以1540万元的天价拍卖成功。

由于连环画收藏集文化知识、艺术欣赏、休闲娱乐于一身,且投资小,增值快,日益受到藏家青睐。小人书已成为继瓷器、书画、钱币和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成为图书市场和拍卖市场上的“新宠”。

据记者了解,旧版连环画更凭借其艺术性、教育性以及亲切感而广受收藏家爱戴,特别是50~70年代出生的人,对连环画抱有一种质朴的感情。

在受众的记忆中,搬个小板凳坐在书摊前,沉浸在小人书的世界里,感叹于人间喜忧、世界风云、纵横历史都浓缩在巴掌般大的连环画上。而重新回望深深影响几代人的中国连环画和画家,关于连环画的人和事,依旧流光溢彩。孟喜元说:“希望淡出人们视野的连环画画家和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让这些小人书不要渐行渐远。”


上一条: 连环画再回大众视野    下一条:深圳人童年记忆里有一页叫“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