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魂牵梦萦小人书(组图)
来源:松花江网   2014-12-08 17:03:10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小人书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最为传统的是线描画,工笔彩绘本是连环画中的一大形式。

 

 

 

 

 

 

 

 

 

 

  作者:赵 冬

 

  一

 

  它小巧,执一册在手,温暖宜人,这就是旧岁小人书的情怀。

 

  我国的小人书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925年,以上海世界书局率先出版的由陈丹旭绘制、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连环画为标志,带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小人书即告诞生。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它立刻被大众所注目并迅速普及开来。40年代,上海、天津、浙江、沈阳等都出版了一大批如《三侠剑》等上乘佳作。那纯正的墨线年画风格和工笔人物技法令人赏心悦目。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小人书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最为传统的是线描画,工笔彩绘本是连环画中的一大形式。

 

  1949年后小人书发展进入高潮期。由于图画的通俗性,国家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对小人书的出版单位进行了重组,将连环画作品有计划和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编绘和出版。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红楼梦》,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和《说岳全传》,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聊斋志异》等都广为流传。由于连环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读物,发行量比较大,绘图者的报酬比较丰厚,因而许多知名的画家都投入到小人书的创作之中,其中不乏像王叔晖、刘继卣这样的国画大师。名家的作品一方面提高了连环画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后来的收藏品市场。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它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这时的小人书大多以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宣传宪法婚姻法等国家大事为题材。一些名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古典题材小人书也以质优而受读者欢迎。

 

  二

 

  小人书的黄金时代是在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精彩纷呈的连环画作品争相问世,有人统计,连环画界有“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80年代后有“南雷北燕”(雷德祖、高燕)之称。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雅致细腻、栩栩如生;王叔晖的《西厢记》隽永飘逸、惟妙惟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妙笔生花;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杨逸鳞的《青春之歌》色彩鲜明、独树一帜;聋哑画家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触生动、振奋精神;贺友直表现湘西农村题材的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中10册套《铁道游击队》从1955年到1962年出版完毕,此后这套书共再版20次,印数达到3652万册,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也是迄今为止印量最大的连环画作品。

 

  1957年,小人书《三国演义》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套共60册,7000多幅画图,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作品。这段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连环画家,他们都擅长历史题材,人物造型饱满生动,图案细腻精美,熟悉他们画风的读者往往不用看绘者就知道是谁的作品。这些老先生们使我国的传统连环画进入了鼎盛时期。

 

  那时,物质文化生活虽贫,小人书却生机勃勃地发展着。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受发展缓慢的经济所限,小人书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时代的宠儿。至今不少成年人谈论童年时仍会津津乐道自己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最初都来源于小人书。

 

  60年代,人们的娱乐生活还相当少,有的只是一本正经的广播和重复上演的电影,人们对书籍的热爱是由衷的。而我这个刚刚开始渴望知识的小孩子,便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种类繁多、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小人书上。小时候听老人给我讲过次数最多的故事就是“九头鸟”的故事,后来,通过看连环画才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钟义和小白龙》。

 

  三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等。中国传统的戏剧故事,在连环画中几乎都能找到相同的版本,这是老一辈连环画艺术家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以中国戏剧为题材的连环画,不仅为中老年读者所喜闻乐见,并且已经被广大青年读者所接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戏曲故事画库》,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戏曲故事》,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将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也会给很多人带来回忆。

 

  从50年代开始,我国还出现了以美术、动画电影为题材的剧照连环画。中国电影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两大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美术电影连环画。《小猫钓鱼》《骄傲的将军》《美丽的小金鱼》《渔童》《大闹天宫》《天书奇谭》《怕羞的黄莺》《小燕子》《人参娃娃》《谁的本领大》《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号手》《哪吒闹海》等都是人们交口称赞的佳作。美术动画电影连环画的出现,得到了全国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小读者更是关爱备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连环画市场,也为连环画的收藏提供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种类。

 

  

 

  如果有人问我对逝去的岁月最留恋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是小人书。说起来有些难为情,怎么这么大的人了,还喜欢那些小孩子看的东西?我想说小人书绝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是承载着当时整个社会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昔日的小人书老少皆宜,是人见人爱的读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十分普及。那时还出现了出租小人书的行当,花花绿绿的小人书铺遍布了街头巷尾,铺内铺外坐满了小孩子乃至成人,各自埋头翻看,看完这本再换另一本。难怪有人管小人书唤作是那个时代“手中的电视”。作家冯骥才在10多年前就说:对于现今30岁以上的人,那种表浅的通俗图书,曾是他们最初吸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很多人肚子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古典小说的情节人物,往往是从小人书中得到的。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捧一本巴掌大小的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是常见的大众文化的景象。

 

  自小时有了记忆,除了父母给我讲的故事之外,给我启蒙最大的就是小人书。与父亲谈及老连环画的时候,他便会深情的回忆起他小时候所拥有的小人书,如数家珍。他告诉我那时他有几箱子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小人书,古典的、戏剧的,神话题材的,应有尽有,可惜未能留到现在。父亲那些珍贵的连环画整整有几大箱子,在“文革”期间都被胆小的奶奶和四叔扔进了炉膛之中。虽然大部分被烧毁了,但还留下了一些,四叔从爸爸那里继承了好多古代才子佳人的小人书,大多数是“文革”前出版的。小时候,每次回鞍山爷爷家过年,我都要到仓房里去翻找一气,每次翻都能有所收获,然后带回来细细地读,令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后来经常有同学向我借,在相互传看的过程中,我的那些小人书逐渐地破损了,逐渐地丢失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悔哉痛哉。

 

  当时最令我心疼的是丢失了心爱的《西游记》里的“通天河”“大闹天宫”“狮驼国”“智激美猴王”“铁扇公主”和另一单本的《追鱼》,时隔很久了,我还曾多次到昔日借阅过它们的同学家里寻找,均没有找到。后来我每次出差去一个城市,总要去逛当地的旧书市,寻找那些我记忆里十分熟悉的小人书。一个大男人经常去买这些东西实在是有点不自在,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不停地在旧书市上寻寻觅觅。有时,偶然发现一本好小人书,便不得不与摊主讨价还价,迫不得已的时候,只好花高价购买。

 

  一次,听朋友说一个摆摊老先生手里有老版《西游记》中的“悟空大破平顶山”和“无底洞”,还有《阎郎庙》《西厢记》《桃花扇》等,我冒着严寒多次去那个地方等待、寻访,脚冻肿了,耳朵冻僵了,也不肯放弃,最后我的举动感动了那位老先生,他把他收藏的小人书都送给了我,说:“这些小人书有你这样的人收藏,我放心了。”

 

  那时候的小人书画得非常精彩,不仅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人物表情丰富,动作逼真,给人以出神入化、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既可以受到艺术熏陶,同时也丰富了文学、美术、历史、地理、人文、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我就是从一本本小人书开始走上文学之路的。

 

  五

 

  “文革”开始后,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小人书出版几乎成了空白。90年代,日本漫画进入我国,迅速占领了连环画市场,进而加速了小人书的“死亡”。

 

  小人书真的快消失了,冯骥才在《小人书的兴衰》中提到“洋小人书方兴未艾,国产小人书却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对文化还有哪些无知,或者正在做哪些无知的事”?虽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翻印了当年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买的多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现在的孩子们有几个能真正地对小人书在意并喜爱呢?

 

  我喜欢收藏老版本的小人书,对现在的那些新画的老版风格的连环画也很青睐。我国几代年轻人都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小人书赋予了他们想象的翅膀,造就了他们的聪明智慧。世界因为有了小人书而变得魅力四射。我相信在小人书蓬勃发展的旅程里,一定有许多朋友跟我一样,爱读小人书,珍藏小人书。在流年里,品读小人书的美妙,自此觉得有小人书的世界,犹如春暖花开……

上一条:辽宁省连环画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条:马恩列斯手迹现拍场 “神笔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