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三不老”先生——庞邦本
http://www.lhhart.com   2014-04-28 17:41:51

 

  庞邦本,著名连环画家、油画家。看他的画,大气、平和,弥漫着淡淡的诗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庞老师为人儒雅、淡定,正如他的作品。作为资深美术编辑的庞老师热心动漫事业,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艺术评委和推荐评委,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我们走访了离中央美院不远的某个幽静的艺术园区,宽敞明亮的大画室、净高9米,大厅挂满庞老师的油画,二层书房整洁雅致,摆放着庞老师的国画重彩及书法作品。伴随着幽幽的音乐,庞老师侃侃而谈,话语中有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话题自然从中国连环画谈起:

  记者:连环画曾在我国得到空前发展,您怎么看中国连环画发展的历史及其作用?

  庞老师:中国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是扎根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一部映照中国历史的图画宝典。因集文学与绘画艺术于一身,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读物,并因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较强的普及效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观。

  建国以来,政府把连环画作为向群众普及文化政策的一种有效手段。连环画逐渐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在政府的倡导下,作品有计划、大规模地选题、编绘和出版。由于发行量巨大,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印数,所以出版社的效益和画家的稿酬都较为丰厚。因此当时几平所有画家都画连环画,而大师名家的作品又进一步提升了连环画的艺术水准。

  连环画综合运用了多样绘画形式:传统的白描和工笔、新潮的变形艺术,以及民族的国画、西方的油画、民间的剪纸、皮影艺术等,均在连环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记者:您为何被誉为“擅长画世界名著的能手”?

  庞老师:我1951年参军,成为一名部队美术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画兵,因而常用连环画来反映部队生活,也从此渐渐与连环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底,我的“右派”问题得以改正回到北京。恢复创作后,我改编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1980年第8期<连环画报)上发表。因此人们都知道我这个“小庞”还活着,出版社知道我还能创作,从此稿约不断。

  我画连环画是有选择的。“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人民群众求知若渴。我就想,可以通过连环画向青年人介绍世界文学宝藏,而我也对外国文学很感兴趣,所以只挑选世界名著 题材,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托尔斯泰的《复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和《社会支柱》、希腊神话《伊里亚特的故事》和《阿耳戈英雄历险记》、卜伽丘的《十日谈》、天方夜谭的《神灯》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还有《圣经故事》等等。并且从1984年的《银脸谱》和《假若明天来临》,开始了一页多幅的新连环画形式的探索。我在绘画艺术中的华彩部分是与连环画共同创造的。

  记者:为什么连环画又盛极而衰?

  庞老师:解析一个文化现象,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必然影响。一方面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从属政治的观念逐步改变,由官方主导的教化功能被大众的功利性和世俗化消解;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崛起承认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利益和选择权,从而形成了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大众文化冲击了单一的文化模式,初步形成了当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位一体的格局。

  其次,随着影视媒体飞速发展,日本漫画渐渐流入中国,以其生动的故事、奇特的人物造型和强烈的镜头感,以及以图为主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青少年读者。孩子们对漫画的痴迷让成年人不解,当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提出抗议,但有多少人认真研读过这些作品?至今又有多少成年人具备理解新漫画的常识?回想当年中国新漫画的起步真是“如履薄冰”!

  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连环画在新漫画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延续。新漫画是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二战后传入日本。日本迅速发展为漫画大国,漫画成为日本国民的“主食文化”。上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振兴漫画产业,使之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内的新漫画创作队伍也逐步发展壮大。当艺术与资本、产业、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记者:您对普及新漫旨做了很多工作,能谈谈吗?

  庞老师:抗战胜利后,我在上海读书时就接触了美国漫画,那时《超人》、《蝙蝠侠》以及西部牛仔等连环画就很成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个世纪过去,美国连环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美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新漫画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应该学习新漫画的理念与语言,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新漫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在《中国连环画》月刊中推出《外国画廊》专栏,系统介绍欧美、日本、港台漫画大师及其代表作,力求唤起读者对新漫画的关注。1986年中国连环画研究会还组织全国美术出版社总编、主编参加了“外国连环漫画研讨会”,我做了《外国连环画源流与现状》的主旨发言,文章在当年中央美院《美术研究》月刊发表,力促传统连环画向新型故事漫画演进,但当时收效甚微。

  长期以来中国连环画依附于改编的现实,不具有独立生存的原创性是它致命的弱点。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当画家群体面对有了自主发展的选择空间,连环画也不再是艺术创作和谋生的一种选择,于是大家纷纷回归到各自衷情的绘画艺术领域。我也从一个连环画作者和编辑回归到油画家的自由状态。中国连环画终于在新的文化大潮中迷失,从主流文化中淡出。这其实也回答了上一个问题。  

  记者:对新漫画的未来与发晨,您有何思考?

  庞老师:作为文化来讲,它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是一种习惯,是千百万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共识。所以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文化人,具有知觉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相当重要的。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面最可悲的就是缺乏自信,就是不敢说自己的东西好,总要引经据典地弄点外国的东西来。实际上,我们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已经独立了,而且我们现在政治的氛围也绝不拒绝外来文化,有形的殖民状态没有了,可是无形的殖民文化却已渗透进来了。谁占领了文化、谁就占领了未来。美国人是通过一根鸡腿——肯德基;一块面包——麦当劳;一支香烟——万宝路;一杯水——可口可乐,走遍了世界,赚够了钱。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东西跟别人有什么差异,而是强调了文化上的差异。美国人很厉害,他给自己定标准,而且坚持自己的标准,最后是世界上都接受了他的标准,而且约定和传播这个标准。西方现代文化在全球的扩张,使一些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在它的冲击下被消解,世界文化单一化的倾向日益明显,这才是我国政府大力扶植动漫艺术和产业的关键所在。

  经历了初期的学习和探索的阶段,我国年轻漫画家的眼界日益开阔,开始面向世界汲取营养;同时,也将目光由外转向内,开始面向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进行思考。讽刺与幽默的传统漫画曾在特定年代中作为“战斗的武器”,起到讽刺和批判的作用。如今老漫画已由单一的政治功能向教育、知识、审美、娱乐等多功能转变,其深度、广度、力度和表达时代气息、贴近百姓心态、运用轻松愉悦的形式等方面都可以给我们新漫画作者以启示。而其在凝练构图、哲理思考、机智幽默和造型与情景巧妙结合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和自我更新的榜样作用。

  连环画上承宋元木板插图的源流,下启二十世纪50年的辉煌。连环画曾汇聚几代中国绘画精英,共创高峰,是中国近代艺术史和出版史上的丰碑,其中拥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今发达国家中美国、欧洲等国的连环图画就非常接近我国的连环画。从老漫画到连环画,再到新的连环漫画是一脉相承的。今日的新连环漫画不应该割断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联系,更多的应该是传承和发展。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是单一方向的流动,而是从三个不同领域共同交汇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提倡“大连环漫画方向”的过程中扩大创作队伍,吸收成熟的连环画家和漫画家参与新连环漫画的创作大潮。只有通过这样的继承和交融,中国风格的漫画作品才会繁荣和发展。  

  几天后,为了翻拍资料,笔者有幸去了庞老师在西城的家——地傍后海老城区,胡同深处,座北朝南一排红砖老楼。朝南往东是书房、琴房和支着案子的画室,北边一片静的是卧室和客厅,真是闹中取静。家中陈设,古旧的家具收藏和超前的现代气息相互对应,透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借着这次拜访机会,进一步了解了庞老的人生经历:庞老师于1935年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外祖母陈才萃是早年赴日本留学归国的画家,是国内第一批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当时被誉为湖南女界四大金刚之一。庞老师从开始涂鸦就得到老人家的关爱、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抗战时期,在四川重庆度过了他的童年;1945年回到上海;1951年参军,在部队的培育下成为一个美术工作者;1957年至1979年因“右派”接受改造;上世纪80年代恢复工作至今。

  忆起波澜起伏的一生,庞老师感慨地说:“我前20年是迷迷糊糊过来的,中间20年被约束于改造中,后之20年被编务缠身,60岁之后还能全心于绘画实在是件幸事!人生的阅历和生活的磨难是不能替代的财富。它让我在古稀之年还能拥有一颗童心。”

  庞老师说起连环画和油画创作之间的关联:“我的油画和我以往的连环画、插图作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使我在油画创作中更深入地刻画人物成为可能。在中国,以写实手法表现的油画,其传统不仅有时代因素,还于争它和传统的审美趣味相一致。因为我关注生活。于是在我的笔下多是平凡的老百姓。我在追求严谨沉稳的东方形式构架的同时,兼容了西方近代的绘画传统——从新古典主义到印象派。我追求作品的内涵和一种人道主义的感染力”。

  为了深入观察,庞老师的足迹踏遍了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家乡江南水乡等。如“走出大漠”和“扎西德勒”是庞老师在1997年到西藏采风时创作的,作品追求中国写实派大家的手法和技巧,同时更强调画面的暗示性和丰富性。在肖像画中他也会引用印象派手法,以制造出写实与印象的对比,加深画中讯息的传递及人物的特质,这点是他作品鲜活的生动的独创的精髓。庞老师的近作《青海湖》更鲜活生动的描绘了生命的状态。 

  随着采访的结束,我们了解了庞老师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大半个世自己过去了,庞老师的故事不是一两次采访就能够听完的,但是庞老师的人生经历都已铭刻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了。庞老师的艺术展示给人们的是希望与真实,他每幅作品刻画的人生状态,都是人生瞬间的心灵火花。这和他自己走过的曲折人生每一步是那样地吻合,既有苦涩的咏叹,也有着对阳光和生命的礼赞。这股青春永驻的活力,正像沈鹏先生送他的《三不老斋》书法所寓意的精神不老,思想不老,艺术不老,这“三不老”是庞老师的人生准则和信条。能够采访庞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我们由衷地感谢庞老师对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对振兴文化产业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留给庞老师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庞老师的绘画作品,从中去聆听、去感悟、去学习、去发扬!

上一条:韩敏《白毛女》连环画手稿现身春    下一条:数字媒体时代连环画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