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连环画:那些童年记忆中的黑白故事
来源:日照网   2013-07-24 19:49:28

 

  说起连环画,很多六零、七零、八零后的人都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年代记忆,这些被我们童年时称为“小人书”的黑白故事书,以其独具时代特色的形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连环画渐渐没落,现在想看一本连环画反倒成了奢侈的事情,不过在日照,有这么一位钟情于连环画收藏的人,他将自己从四五岁就开始看的连环画精心保存,封存童年记忆,他就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杨明。

  走进杨明家,记者随即就被这满满一地、铺满了整个客厅的连环画给吓了一跳,这些连环画或新或旧,都被杨明精心的收藏着。这近千本来自于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连环画,每本都封存着一种久远的记忆。

  翻开这些薄薄的小人书,那些用炭笔、素描、毛笔描绘出来的线条,让人不禁又回到了那些曾经的时代,杨明经常摩挲着封底上的小字,那里刻印着的不仅是连环画的出版日期和八分或者一毛钱的定价,刻印的更是一份对于童年时期的记忆。

  杨明说:“可以说,整个童年都是连环画陪伴着过来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娱乐。《一块银元》就是说从我四岁左右就开始看的这本书,这本书的年龄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它应该是1972年出版的,这本书最早的时候是我妈妈讲给我听的,里面的字都不认识,只能看画,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所以说印象一直到现在都特别深,其实这本书是后来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本连环画。“

  在杨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连环画成为了他人生文化启蒙和文学启蒙最重要的东西,这些用黑色线条精心描绘出的、各种题材的“小人书”,深深的吸引了少年时期的杨明。

  杨明说告诉记者,有很多名著,像《悲惨世界》、《复活》、《巴黎圣母院》、《牛虻》这些书,他当时最早的时候就是通过连环画认识的,后来再看这种原著就比较容易看了,至少知道大体的框架,算是一个启蒙的教育。

  如果说最早的连环画是为了反应社会阶级斗争的话,那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些来自于港台的元素开始影响连环画,一批武侠小说改编成的连环画,成为当时的主流。

  杨明说:“这本《醉八仙》就是按照当时成龙拍的一部电影,根据那个电视画的,然后还有这本《香港功夫王》,是按照李小龙的一个电影《猛龙过江》,根据那个故事,也都是手绘的,当时这两本的销量非常的大,就跟现在就属于畅销书吧,那时候不仅是孩子去买,成年人也都争先恐后的去买,脱销的很快。“

  杨明拿出一本名叫《刺官棒》的书,这本出版于1980年的连环画,讲述的是一个日照人闯关东的神话故事,在他的记忆中,这是他看过的连环画中唯一一本提及自己家乡日照的,所以这本书对他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杨明告诉记者,他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对别人来说不算高,但是他觉得对日照人来说这本书对他们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非常特别。

  时至今日,在那些闲暇的日子里,他最喜欢的自娱方式就是徜徉在自己的小人书海中,寻找一片内心的净土和童年的回忆。

  杨明说:“那时候最便宜的连环画有二分的,好像我记忆中叫《一支铅笔》,一毛以上的就属于比较高档的了。当时就是少吃一根冰棍啊,确实喜欢这个东西,要不说精神方面这种享受一点也不次于物质享受,宁可不吃那根冰棍也想买一本书。这些连环画其实就是承载了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的记忆,不管是任何题材,只要拿起来就能想起来当年什么时候看的,什么时候买的,都有印象。“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连环画渐渐的被一些新兴的娱乐形式替代,而杨明无意中因为爱好保存起来的这些连环画,也成了风靡一时的收藏品,不过在杨明的心里,这些连环画承载的却不是名声和金钱。

  杨明觉得连环画记忆了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吧,算是从小就陪伴他长大的,有些虽然说是品相不太好,可能卖不了什么价格,但是他看起来就能想起小的时候那些感觉,回忆,他觉得以后这些东西以后会越来越少,收藏是只要有这个机会,有这个可能,如果遇到的他都会把它留下来,收藏起来。他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西方的一些慢慢的影响吧,下一代的孩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了,所以说他们这一代人呢一定要有这个能力的话就要把它保护起来。

 

上一条:特殊刊号报刊、名家亲笔绘制连环    下一条:60后藏友收藏几千册连环画 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