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连环画里的上海文化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3-26 19:34:03

    作者:孙颙 

  五十岁朝上的人,会有这样的童年记忆——酷热而漫长的暑假,被弄堂里各种游戏折腾得满头大汗之后,我们想躺到铺于地板的草席上休息,这时候,最美妙的享受,就是向大人要来几分钱,到弄堂口摆著的连环画摊子租一两本小书,然后赤膊躺平了身子,有滋有味地一页页翻看下去,直看到眼皮搭拉,再也睁不开来。那是我们贫乏的童年生活。我们没有电视,没有买电影票的钱,甚至很少能听到收音机的节目,至于电脑之类,听也没听说过.我们有踢皮球、抓强盗的游戏,我们有爬树逮知了的冒险,我们有挖洞灌水找蟋蟀的趣事,当然,我们还有可爱的连环画相伴!那个年代,阅读连环画是普通民众的文化享受,而上海则是中国连环画出版的主要基地。上海能够获得这样的地位,首先因为我们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作者。这些致力于美术普及的文化人,主要聚集在上海的各出版社之内,其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连环画人才最为密集所在。后来,从连环画创作而成,为中国画坛大家者,也决非一二。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建社六十年之际,他们决定做一件事情,就是为一生坚守连环画创作的贺友直先生举办展览,而且是面向广大市民的大型展览,让我感慨不巳。

  我的感慨,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敬老——贺先生年近九十,在上海这样的长寿城市,不算很老;我的感慨,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愿意做一些文化公益——现在想借文化之名赚钱的人不少,完全从市民文化享受角度设计的事情不多;我的感慨,更不是因为他们在出版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时还敢于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我被这件事深深打动,是由于从中看见了文化代际交替之时遗传的力量,或者说是继承的重要性。

  现在,被动漫形象培育出来的年轻一代,很少知道,连环画的创作,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动漫世界的先驱。半个世纪之前,中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比现在低得多,有上亿的人需要“扫盲”,就是说要先认得几个字。那时候,不但大学生稀缺,中专生是宝贝,连小学生,会记记账的,在广大的农村,也难找呢。在这样妁文化环境下,连环画成为向民众传播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几幅画,几行字,能让识字不多者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在此基础上,连环画的创作者们不断攀登,把普及的艺术逐渐提高,做出了《三国演义》等一批精品。贺友直先生一辈子创作不断,佳作连翩,其始于半个世纪前着手创作的《山乡巨变》,也是精品群中的硕果。有人说,那是表现农业合作化的作品,合作化过时了,美术作品还有意思吗?说这样话的人,完全不懂得文化的历史。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既密切,又相对独立。西方的教堂和美术馆里,大量保存着张扬被历史否定的人物与故事的美术作品,你敢说那都是没有意义的吗?

  因为有那么多从事连环画的奉献者,才有众多优秀出版物的涌现,才逐渐从书面表现向其他领域发展,才有了 《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没头脑和不高兴》《黑猫警长》等等动画电影的出现。包括日本、美国的动漫作品在内,有多少是从我们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的,真是可以仔细研究的课题。

  现在,我想简单谈谈贺友直先生的作品与上海文化的关系。他的作品,骨子里也浸透了上海特有的文化因子。欣赏他的作品,比如《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你觉得,跟着他的笔触,你走进了上海的弄堂深处,走进了拥挤着“七十二家房客”的亭子间,也逐渐走进上海普通市民的内心世界。

  文化不是空洞的符号,当我们思考上海文化的特质的时候,我们发现,每一种文化现象,均与市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形态、内容相关。从贺先生的创作中,你可以比许多老照片更加深刻地领略这样的关系。贺先生是在上海生活了八十多年的老人,他这一生,离开上海的时间不多,他用艺术家特有的尖锐,为我们再现的沪地场景,具有穿透表象的能力。比方说,上海现在在建设金融中心,海内海外的人均说上海人的金融意识强。你在贺先生的连环画中就可看见这样的印证。八十多年前,还是孩童的贺先生,是如何挤在人堆里像模像样地参加“摇会”的,实际上那是民间融资的原始形态。

  在贺先生眼里,什么均可入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是典型的反映。《自说自话》继续了这种风格。管你三教九流,管你摩登怪胎,只要是十里洋场真实存在过的,全可以细致入微地勾画出来。看来,贺先生与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哲理不谋而合。他画铁工厂的苦学徒,画跑街穿巷的行商,画抗战时期的“壮丁”,甚至画偷买鸦片的龌龊角落。因此,贺先生为我们全方位地保留了上海的真实形象,并且是经过这位艺术家切身品尝过的生活。

  我曾经有一个疑惑:上海人的某种文化因子,即所谓讲规矩且很少逾越的心理——很难简单评价它的是与否——若与中国的多数地方相比,是非常明显的特质,它究竟是如何养育出来的?在贺先生的笔下,多少揭示了部分根由。你看他画那些坐写字间的小白领,那种机灵聪慧又稳重干练的老上海的洋行职员,你开始明白,一百多年中外经济文化的碰撞与沪人的生存竞争,使那些外国公司乃至中国新式资本家的雇员们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心理——做优秀的白领比自己做小老板安逸。上世纪前半段,为外国公司做事,是上海普通人强烈的追求。你看,贺先生画自己从小学英语,写明了就是想将来谋个洋行的差事。因此,讨论上海文化的长与短,以求创新发展,对文化的来龙去脉,是无法闭目不看的。我们去看看贺先生的画展,应该大有收获。
上一条:儿时两三毛钱小人书升值快 部分    下一条:连环画靠收藏赢得未来:有“钱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