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连环画:小人书中的大世界
来源:新华日报   2012-01-06 19:01:11


    作者:记者 贾梦雨 龚倩  
 
  新年伊始,南京长三角书城举办连环画展,全国各大美术出版社2000种连环画集中亮相,《春秋》《战国》《孔子》《庄子》《杨门女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耳熟能详的“小人书”把人们带进了过去的岁月……图文并茂、朴素简约的连环画,伴随几代人的成长,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焕发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元旦期间,我们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页面,品味小人书中的大世界。

  永远长不大的记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是小人书迷,口袋里、书包里、背篓里,到处都是小人书!”1960年出生的蒋维对小人书有着特别的回忆:“‘文革’后,家里的书都被红卫兵抄走了,我偷偷把十几本小人书藏在墙缝里,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就着煤油灯偷偷地看。”

  直到现在,蒋维还对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大画家如数家珍:陆俨少、程十发、刘旦宅、贺友直、顾炳鑫、戴敦邦、汪观清等,那个时期,《山乡巨变》《红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连环画面世。十年动乱中,连环画陷入低潮,而五六十年代出版的这些小人书,为无数人贫瘠的童年提供了营养。

  相对于蒋维的“文革记忆”,出生于1975年的教育专家陶雷则对小人书充满了温馨的记忆:“上幼儿园之前,我就扎在小人书堆里,它们是我人生最初的语文课本。从《花果山美猴王》到《敌后武工队》,从《杨家将》到《基督山伯爵》,小人书为我拓展了童年的世界。很多小人书老少皆宜,一家人都喜欢看,在周末的饭桌上,哥哥是‘丛林饿虎’,爸爸是‘一扫光’,姐姐是‘永不知饱’,我是‘八把叉’,妈妈是‘八戒猪’。”

  陶雷赶上了好时代,从1977到1983年,小人书正逢盛世:《铁道游击队》《热爱生命》《李时珍》《江姐》《李自成》《伤逝》《药》《郑成功收复台湾》《逼上梁山》《万里送礼》等作品纷纷问世,对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来说,没有电视,没有动漫,没有网络,小人书几乎支撑了整个童年的知识世界。

  “那个时候,相互借阅小人书是小伙伴们最苦恼也是最快乐的事,为了一本丢失或损坏的小人书,我们哭过、骂过甚至动过手,但更多的是在一起看、一起笑、一起七嘴八舌……”网上,一篇《小人书》的帖子,引发了大批网友的集体怀旧,那些小人书总是“长不大”,那上面,有时代的印记,更有他们已经消逝的童年。

  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之后,卡通片大量引入,电视网络广泛渗透,孩子们对小人书一图一文的简单对应形式逐渐感觉单调,他们被声、光、电、网络交织而成的全新世界深深吸引了,小人书整体式微,不过仍有一些80后、90后对小人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刘西是一个80后女孩,小时候,家里给她订阅了很多彩色画报、画刊,但那些黑白的连环画仍是她爱不释手的读物,“小孩子也是有鉴别力的,我小时候就被它精致的画风所吸引,后来对历史故事、名著产生兴趣也是源于连环画。”大学老师王兰亭也是80后,在她小时候,“时髦”读物越来越多,动漫、电视也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但一段时间之后,她又重新回到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连环画的世界中。那时,双职工家庭孩子没人照顾,都“寄存”在邻居爷爷家,“老爷爷很慈祥,每天给我们讲连环画上的故事,大家听得入了神。”如今,王兰亭分析小人书的魅力,多了一份思索:今天很多娱乐方式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热闹”乃至“喧嚣”之后,人们对简单朴素可能更增添了一份回归的冲动,小人书的传统美育功能与文化功能因此焕发出生机。

  对90后来说,他们小时候已完全进入“新时代”了,但小人书对他们同样具有吸引力。记者专门在三江学院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大一财务管理(C)班40个同学中,30个小时候看过小人书;市场营销班38个同学中,34个读过小人书;商务管理班25个同学中,17个同学看过小人书。他们看的小人书包罗万象:财务管理班的黄敏敏同学,一口气报出了《三毛流浪记》《葫芦娃》《忍者神龟》《封神榜》《西洲记》《黑猫警长》《哪吒闹海》等,商务管理班的谢梦寅同学则报出了《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数码宝贝》《名侦探柯南》等根据日本动漫创作的连环画,小人书对他们的影响可见一斑。

  如今的孩子,看连环画的越来越少了,很多学生深陷于沉重的学业负担之中,对传统的敏感力弱化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著名教育专家马建强说,“我们现在说起小人书,更主要的是怀念没有奥数、没有课外班的快乐的童年时光。”很多家长把这种怀念传递给了下一代甚至第三代。长三角书城连环画展上,一位姓黄的老人买了《铁道游击队》《鸡毛信》《家》等一大摞连环画,她说,“这些都是自己小时候爱看的书,想不到时隔几十年还能再看到,我要把这些连环画送给孙子看!”

  老版书成收藏热点

  现在,小人书的收藏正在悄悄升温。业内人士表示,连环画已成为收藏界不可或缺的交易品种,成为继瓷器、书画、钱币、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类别。

  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孙先生算得上连环画收藏的半个发烧友,他认为连环画画面精美,内容阳光,从中还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孙先生介绍,有许多连环画的顶级发烧友,可以为一本连环画一掷千金。上海一位王先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收藏连环画,“发烧龄”达半个世纪!

  “2005年,程十发的一部连环画原稿拍到了1100万元。”谈到连环画的收藏价值,孙先生十分专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人书以收藏品的身份回归大众视野,价格被迅速抬升,一些名家作品和特殊历史时期的作品,更是价格不菲。“目前,在小人书收藏界中有三类人群,一类是专业‘连友’,专门收集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老版连环画,主要出于投资增值目的;第二类是普通的连环画发烧友,他们多是兴趣爱好使然;第三类是‘连友’中的年轻成员——80后、90后的新生代,这部分人多为职业需要而对连环画发烧,例如平面设计师,往往会从连环画中获取灵感。”孙先生介绍。

  “老南京”凌先生小时候经常到鼓楼一带淘小人书,如今,朝天宫、清凉山、南艺后街这些收藏品市场的小人书摊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小人书收藏大军。”凌先生介绍,值得投资的连环画,要品相好,名画家创作,印量较少的老版书。

  “收藏热”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实:有时出版社会将同一版本的连环画分为小精装、大精装重复出版,收藏爱好者有着求全心理,会不断购买。孙先生认为,出版社与其总是炒冷饭,不如多培养原创队伍,中国连环画的当务之急是继承和创新,而不是埋在故纸堆里瞻仰曾经的成就。

  未来掌握在谁手中

  1982年全国出版了8.6亿册连环画,2000多种。而到今天,一家出版社再次出版连环画竟然成了新闻。连环画书市多的是中老年人,多数也是出于怀旧或收藏的目的购买环画,连环画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浙江少儿出版社编辑陶文杰告诉记者说:“今天出版连环画,许多是以前的旧版重版,目的已不再是给小朋友看,而是面向收藏人群。今天,新版连环画成为稀罕,而几千本已经是很高的印数了,这个市场不是正常的阅读市场。”

  “连环画想要发展下去,必须要解决题材和画家队伍的问题。”凌先生从自己几十年的连环画阅读中看到,现在市面上的连环画古典题材较多,“《红楼梦》五六十年代出过一版,80年代上美的版本比较经典,后来零零散散出现不同的版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出过不同版本。”与中国动画一样,在连环画领域,我国也曾有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但现在这支队伍已溃不成军。8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发展起来,连环画创作的稿酬太低,画一幅连环画只有二三十元的报酬,于是大多数画家转行了,现在问世的连环画往往画得比较急,质量粗糙,无法吸引读者。

  有人认为,连环画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应让它自然消亡,连环画书商张志惠则急切地强调,“现在说走不下去还为时尚早”。她认为,连环画是国内一个文化艺术品种,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要让年轻人先接触,再传承、创新,在过分追求市场经济情况下的消亡不是正常的消亡。日本漫画现在这么发达,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人浮士绘的读图传统,中国也有很悠久的读图传统,我们的连环画为什么就不能发展? 上一条:错版连环画价格翻倍 六小龄童肯    下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梁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