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动漫前线
李晓寒:中国动漫期待“井喷”
http://www.cartoonwin.com   2008-03-04 12:20:07

  ※核心价值

  作为全国五所动漫学院之一——西华大学动画学院的院长李晓寒畅谈中国动漫产业的前景和隐忧,以及成都动漫产业的优势、机遇和困境。

  ※核心人物

  李晓寒,早年习画,供职于成都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移情电视,调入四川电视台,其间出国,归国后拍广告、写剧本、频道策划、栏目包装,2001年转入教育领域,现任西华大学动画学院院长。

  ※对话

  ◆动漫产业  成都一定能分杯羹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对国产动画片的“保护”。通知要求,自今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每天17时至21时黄金时段,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动画木偶剧等,这较原来的规定又延长了一个小时(原来是17时至20时)。

  无疑“新保护令”给本土动漫带来了更大发展空间。当然就目前状况而言,中国动漫依然面临来自日韩、欧美动漫强国的压力和挑战,但作为全国五所动漫学院之一的掌门人,李晓寒依然很有信心地表示,中国动漫即将迎来“井喷”。

  ◆中国动漫的昔日辉煌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李晓寒对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动画有着美好的记忆。这是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动画界把中国的“水墨动画”誉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一个片种。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动漫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成就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李晓寒(以下简称李):是啊,中国动画那时是非常辉煌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猴子捞月》《南郭先生》……当时的德国人说,全世界能跟迪斯尼抗衡的只有中国。不过那时的动画是哪些人在画嘛?张汀这些人,很有艺术性,你看《三个和尚》,多好看。

  记:你认为其特色在哪里?

  李:它们以国画、泥塑、木偶、等为制作工具,是中国特色的动画形式。中国动漫产业一直以民间方式发展,比日本同期同类产业发展的时间早得多也精得多。日本当代动漫的代表人物手塚治虫(创作了《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就曾明确表示他非常喜欢中国动画,创作上受中国动画影响很大。

  ◆动漫强力助推日本经济

  “文革”期间,中国动漫产业进入停滞状态,而此时日本动漫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为日本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强劲的推动力。据2006年日本国内个人纳税公榜数据显示,纳税榜单前十位中就有四位从事动漫业。据日本三菱研究所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漫画在日本超乎寻常的流行,有历史原因,也与文化、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记:中国动漫在“文革”中停滞不前,欧美、日韩动画却有巨大发展,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哪国?

  李:还是日本。韩国的网络游戏更发达。

  记:哪些好的动漫作品给你留下了印象?

  李:日本有很多有国际影响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哈维尔的移动城堡》都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记者注:日本2004年的票房收入前20位的电影中,只有7部是国产片,其中4部是动画电影,《哈维尔的移动城堡》以200亿日元的收入力拔票房头筹。)

  记:你觉得日本动画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李:原因很多,有一点很重要,在很多国家动画片是儿童节目,而在日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都有相应风格的动漫作品,所以动漫作品的社会基础相当广泛。

  ◆国产动漫呼唤好作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洋动漫大举入侵,国产动漫节节败退。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韩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作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而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03年度日本的动漫市场销售额达3739亿日元,而电影业当年收入仅2000多亿日元。

  至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消费市场给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据文化部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动漫市场具有1000亿的市场空间,未来三五年内将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另外,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达3.67亿,这是动漫消费的潜在人群,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在巨大市场的另一面,却是中国动漫企业的艰难前行。

  记:现在我国动漫已经明显落后于日韩和欧美,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扶持这一产业,现在看来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你觉得问题主要在哪里?

  李:我觉得一切都要归到一个字上,钱,投资上。我们有这么多政策,但还是没人愿意投资,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做一部电视动画片,大概是一分钟1.5万元制作费,但拿到电视台去播出,一千块一分钟,根本收不回投资。哪个敢来投资?

  记:国外在这方面的情况呢?

  李:国外就很高了。我们跟日本合作过一次,最后没成,我记得日方报出的制片费相当贵,在中国,画张动画大概一两块钱,日本开出的单张是38元人民币。所以我国好多动画人才都在沿海一带画国外动画片的单子,工资相对高些,一个月能挣几千上万。我们现在队伍有两种人,一种是高校培养的,一种全是加工片出身。但是画加工片这批人,快40岁了,不甘心永远画加工片,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成就感,人也会变得浮躁。

  记:国外动画片制作费更高,拿到国内播出不是更收不回本吗?

  李:国外动画片在中国的播出都是免费的,无偿赠与的,所以国内电视台当然喜欢播他们的啊,拍得又好看。

  记:他们看重的是影响。

  李:对,其实动漫是一项高投资的产业,但一旦成功,它的回报期长得难以想象。(记者注:一个经典的动漫形象会经久不衰,而由此带来的书籍、音像制品和衍生消费品的销售,也会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米老鼠红了80年,迪斯尼这个文化传媒帝国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记:那你是不是觉得现在踏踏实实做一件好作品出一个好形象是最重要的?

  李:对,我觉得现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动漫产业是对的,但在做法上还可以再具体点,重点扶持一些作品出来。

  ◆观念和创意亟须突破

  有人形容,中国动漫走过的这十年是从荒芜步入慌乱,在日韩和欧美动漫巨大文化和经济压力阴影下,中国动漫要走出阴霾,可谓任重道远。

  记:中国动漫面临国外动漫这么大的压力,要想复兴,除了政策支持和企业家的眼光之外,作为从业人自身是不是也需要有观念到意识的转变?

  李:对,由于受“动画面向少年儿童”的传统观念束缚,目前国内的动画用户主要集中在儿童和少年用户层面,因此童话、教育及幻想题材的比例比较高,北京生产的动画适合14岁以下观众收看的低幼题材动画片过多,很多动画片制作者还停留在动画片只是给少儿看的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中,不去考虑更加广泛的收视群体;即使是明确定位于少儿市场的,也存在说教类题材过多,总是以成人居高临下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理,进行不问效果的灌输等问题。

  记:创意也不行。

  李:对,目前中国动漫技术水准和国外差距不大,主要是“弱”在创意上。同样一个题材,构思就不如国外。(记者注:创意是动画产业的源泉和支点。中国动漫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猛,但并没有产生一个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卡通形象和作品,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由于创意匮乏。曾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日本有5000万人受过创意培训,美国有4000万人,而我国受过创意培训的人才还不到10万人。中国有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动画设计和制作非常有兴趣,但首先要记住不要一味地去模仿他人,我们完全可以在动画中有自己独特的主题、获得应有的地位。)

  记:要把动漫当作一项产业的话,中国动漫在市场运行方面也好像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

  李:对,现在动漫的生存环境和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两回事了,中国动漫产业的根本症结在于市场发育不够,没有一个成熟的产业运作机制。(记者注:一位专门研究动漫市场的专家曾说过,中国动漫业现在的情况是有需求、有产业,也有一些不错的创意火花,就是少了市场运作机制,缺乏完整的经济支撑体系。此外,中国动漫产业的上、中、下三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合作模式,存在授权市场无序、授权商品质量难以控制、政策与价格比较混乱、售后服务跟不上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成熟。)

  记:成都作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你认为它的优势在哪里?

  李:首先是动漫人才方面的优势,成都历来都有着强大的美术力量,是全国的三大IT中心之一,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再加上文化底蕴,应该能出好作品,在未来竞争中定能分杯羹。但成都在融资方面比上海、北京、甚至湖南这些地方都要困难,说明这里的投资人还缺少眼光。现在人都希望挣快钱,而动漫产业要出效益,恰恰需要长期的投入,但一旦有了回报,也会相当惊人。

  ※采访手记

  (2008年2月26日   成都)

  采访李晓寒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你的问题如果是一股泉水的引子,他的回答一定是波涛汹涌的大河。年龄似乎对他不起作用,热情对他来讲是永不消退的浪潮。同样,采访李晓寒又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他的话锋太多,让你经常跟不上,有时候必须强行把话题再拧回来。

  他是画画出身的人,接触动画是上世纪在电视台做包装的片花,一伙人在一台现在来看十分低级的电脑前激动万分,一个星期做出一分钟的作品,慢得让急性子的李晓寒几近崩溃,但是,从那时候开始,他迷上了动画。

  为了这个梦想,李晓寒这个标准艺术家气质的人,组织剧本,寻找资金,网罗人才,什么事情都干过,直到现在,他终于办起了一个专门教授动漫的学院,离他的梦想实实在在地靠近了一步。朋友们说,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满了他的热情和梦想。

  他一直相信,成都应该成为中国动漫不可或缺的一个地方,他坚定地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是成都这地方非常适合画家艺术家生长,滋养了很多才华横溢的画家艺术家,具有丰厚的人才储备;第二,成都的文化底蕴和山川风物让这个城市具有了特有的艺术气质,喜欢电脑游戏和动漫的人非常之多,这个城市具有动漫和电游这类事物的时尚特质,同时,丰厚的文化也为其增加了创作题材;第三,目前,由于政府的支持,金山、盛大、网易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都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机构,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颇具艺术氛围的办公室里,李晓寒接待了无数的国内外动漫行业的精英,不久前,韩国动画学会会长李相元博士专程来成都拜访,李博士在成都考察期间,认为成都在动漫行业方面有很多机会,甚至想拍一部以三国为题材的动画片。

  尽管因为资金和运作模式上还有许多困扰中国动漫发展的因素,尽管中国的动漫和电游还面临国外尤其是日韩节目的巨大压力,但是,在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无措、挣扎和阵痛后,李晓寒觉得,中国的这个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井喷一样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基础,再因为,动漫和电游这个朝阳产业,其市场潜力不可想象。

  而成都,一定要在这场竞争和机遇当中分一杯羹。李晓寒以他特有的激动表达了这个坚定的信念。

  ※链接

  一个从代加工者到国际化原创者转变的典型

  1998年,旅法动画艺术家张天晓与上影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合作成立了上影今日动画公司,初期主要为法国一些动漫公司进行作品加工,保证收入,也锻炼了创作队伍,积累了经验。2001年公司开始与法国Futurikon动画公司洽谈合拍《马丁的早晨》,创作了一个融合了中国的三毛、欧洲的丁丁和哈里·波特特点的小男孩形象——马丁。片子2003年一完成就在动漫界的奥斯卡盛典——“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上参展,20多个欧美国家的电视台购买了该片电视播放权,在国际市场上首轮播出就全部收回投资,版权收入还在源源不断地进账。尝到甜头的今日动画2003年又推出《中华小子》创意,样片参加了两届戛纳电视节,连续两次进入浏览排行榜前10名,动漫片还未完成便已收回4000万元投资。今年该公司又买下比利时一部有着近70年历史的欧洲漫画《斯皮鲁》,与法国Dupuis集团合作改编成动漫片,并将拥有该品牌在全球20%的衍生产品的版权。至此今日动画顺利完成了从代加工者到国际化原创者的转型。

  (来源:成都日报)
   
 
上一条:姚非拉侃漫画家的炼成过程    下一条:中国动漫 昂古莱姆漫画节的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