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调查留言
(谢谢您的参与)

  刘雪娟 10/08/2010 22:40:55
  上海人美何时再版《李自成》小精装?


  祖国在召唤 10/02/2010 21:32:56
  辽美版的九本《基督山伯爵》何时用50开K小精装再版?


  希特勒 09/26/2010 17:41:42
  上海人美《李自成》
河北人美《杨家将》


  希特勒 09/26/2010 17:27:22
  上海人美《三国演义》
北京人美《水浒传》
北京人美《说岳全传》
上海人美《红楼梦》
河北人美《西游记》
中国曲艺《兴唐传》
上海人美《西汉演义》
上海人美《东周列国志》
上海人美《说唐故事选》
上海人美《朱元璋》
上海人美《儒林外史》
天津人美《聊斋志异》


  过客 09/20/2010 13:36:46
  中国曲艺出版社的34集连环画【兴唐传】何时精修再版?这套连环画大可堂虽然再版过,但修图很不理想,希望王刚的精修团队将中曲版的【兴唐传】高度重视起来, 将这部重量级经典连环画再版一次。


  杜秋 09/18/2010 21:18:08
  岳传(1--5)相当好买


  懒龙 09/15/2010 01:16:39
  新版《岳飞传》怎见(6-10),(1-5)在哪儿?


  不可居无竹 07/29/2010 21:43:35
  连环画是国翠,连环画画面的布局艺术是电影道演才有的。所以说连环画画家是真正的道演。


  一笑 07/27/2010 20:01:52
  懒龙的想法我很赞同,实际上再版本的连环画并非都是好的品质,一味追求金钱可能就是自挖坟墓。


  赖龙 07/20/2010 21:26:43
  再版书的出现,本是一件好事,但出版的方式有待质疑,如将有些书籍重复出现在各种套装书籍中,使人重复购买,却价格不菲,大有愚人之举,再经典的、有收藏意义的,一旦被人抛弃,就一钱不值,毕竟连环画的收藏,只局限于50-70年出生的中年人群众中,这一代人经济收入并不高,过多追求利润,会使其望而胆怯,连环画的收藏队伍的扩大,毕竟要靠他们对下一代的推荐和诱导,才能使发展,望出版商慎重。


  无语 07/20/2010 11:17:21
  看那投票结果,无语了,再版书能撑到何时,老版书的价值不是表面的价格,他是沉积了几代人的情结,不是画的好坏,包装的漂亮就奢望他能升值,试问现在有几个年轻人喜欢看这类书


  大米 06/18/2010 11:25:20
  人气很差额!


  大米 06/03/2010 09:08:22
  汉语从哪里来?一直是个谜团

本文摘自《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第19期

分子人类学关于东亚人群DNA的研究,给了语言学家们莫大的启示,这也许为破解汉语起源之谜提供更多的线索。

汉语从哪里来?一直是个谜团

17世纪,一名叫作韦伯的学者写道,“汉语是伊甸园中所讲的最初语言。” 而另一位想象力丰富的学者干脆说,汉语是“被称为中国的那个伟大国家的某位圣贤一下子发明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居住在周围的不同民族的人群之间能够用这种语言进行口头交际。”

实际上,在中国人内部,这样富有想象力的说法也同样代代相传。直到最近100多年,由于现代语言学的兴起,汉语才被用来和其他语言类比分析,但有关汉语起源的种种假设却总是扑朔迷离。而近年来,分子人类学者们有关东亚人群迁徙的分析,似乎正在接近这个谜底的答案。

语言的足迹

1600年,一艘荷兰商船路经马达加斯加前往印尼。在经过了数月的航行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令船员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发现,虽然相聚遥远,但当地的马来语与他们途经的马达加斯加的土著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难道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这些分布在各个海岛上的人群就早已横渡大洋,穿梭在广袤的海域中了吗?难道这些相隔万里的海岛居民竟然是比自己更加能干的航海者?水手们百思不得其解。

水手们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这个发现,竟然触碰到了语言的核心秘密。400年来,一代一代的语言学家追随着这个秘密,开始了伟大的发现历程。

1786年,英国的琼斯爵士通过对比研究关注到:意大利语、凯尔特语、日耳曼语以及波罗的语、斯拉夫语,与远在亚洲的印度雅利安语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会不会这些语言有同一个源头?他提出了自己大胆的假设——这些广泛分布在欧洲和印度的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假说被称为“印欧语系假说”。

琼斯的假设,让语言学家们开始尝试着对比、分析这些有着共同关系的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1861年,德国语言学者施莱歇尔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启发下,推导出语言也有着类似生物进化的过程,并给印欧语系画出了一棵“谱系树”,在这棵语言的谱系树上,原始的“印欧语”处于最底端,是“树干”,这个树干分出两个“树枝”,一枝是“斯拉夫-日耳曼语支”,另一枝是“雅利安-希腊-意大利-凯尔特语支”,这两个“树枝”再分别分出众多“小树杈”,如日耳曼语、立陶宛语、斯拉夫语、凯尔特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伊朗语等等语言。

尽管施莱歇尔推导的这棵“印欧语系大树”并不完全精确,但他的方法立刻成为语言学家们观察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利器。他们反过来去研究印欧语系之外的语言。

1600年那些荷兰水手们的疑惑,也得到了部分的解答。在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西到马达加斯加,东达复活节岛,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广袤海域上,的确存在一种共同渊源的海岛语系,尽管这种覆盖2亿人口,有着959种语言的语系内部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却有着明确的同源关系,学者们将之称为“南岛语系”。在欧洲人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之前,“南岛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系。

那么古老而神秘的汉语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同样是另外一种更加古老的语言分化而来,还是像学者们最初想象的那样,是由中国的某位圣贤独立创制而来?


(共有留言 93 条)<<上页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笔名:
请 您 注 意
 评论内容:
  • 尊重网上道德,请勿使用污言秽语。
  • 连艺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连艺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连艺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此处仅供留言之用,如有其他问题请不要在此提出,否则将得不到网站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