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自学成才的画家任率英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邵宇与连环画


自学成才的画家任率英
  “疑是京城八月雪,却为灵前送别情。多少朵纸花,多少对挽联,场上场下,”银妆素裹”中挤成白茫茫一片,其中有书法家启功、刘炳森,画家刘宝芳、毛水仙,相声大师侯宝林,首都美术、文艺界的其他名流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甚至是小学生。他们有的是不请自来,为送一位画界老人,一位同仁挚友,一位长者和恩师。默默的心声,沉重的脚步像铸了铅。有个残疾青年坐着轮椅,蹒跚来迟,他拿着五百元钱哭叫着:老师,我来看您呀……
  这老师就是任率英!
  (一)农民之子
  “我本来就是农民,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农村的民间艺术,对民间绘画发生浓厚的兴趣。”
  任率英1912年生于河北束鹿的农家,从小就爱听农民讲《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等故事,也爱看农家过年过节挂的年画,出自民间画工之手的庙堂壁画,还有乡村舞台的古装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种种形象艺术。他幼小的心灵呼吸着农村新鲜的空气,他的生活情感受到民间艺术纯洁美好的熏陶,他开始追求自己的道路。镇上有个老画工名叫冯老智,擅长画历史人物和神像,年幼的任率英常常跑去看他作画,听他给徒弟讲绘画技法,看得入神,听得仔细,反复揣摩,心背下来,逐渐地,这位老画工成为他的启蒙老师。画家、巨匠都不是从空中楼阁中产生和成长的,任率英的艺术来自民间,他是一位从老百姓那里走来的人!
  (二)苦学成才
  一个有志气的有作为的人,他在年轻时期付出的辛劳,往往能为他的成才之路铺下坚实的基础。任率英的苦学苦练,须从他20岁时说起。
  寒冬腊月,庙壁如冰,任率英到庙里临摹壁画冻坏了一双手。他学画如饥似渴,到处搜集小画片放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临摹。可是当时中原大地起狼烟,百姓为了活命,纷纷背井离乡。年轻的任率英为了全家人的生计,苦苦离开家园来到哈尔滨,在一家文具店谋生。其间任率英累死累活得了肺结核病,还念念不忘学画。“七·七”事变前,他来到北京住在亲戚家,并参加函授班向吴一舸先生学习一年半的中国画,后来通过老雕塑家张志渔先生引荐,拜画家徐燕孙先生为师(当时有“南张北徐”之说,即南方的张大千,北方的徐燕孙)。老师见他为人老实、刻苦,就拿些以前的作品给他看,开始并没有教他。徐燕孙卖画,让任率英送画,每次送画时,任率英总是抓住机会把画拷贝下来,兵器、旗幡都记下来,比如《风光三侠》这幅画,人物画得很小,他都认真记下来。任率英年轻时在老师“不教”的情况下,就是这样“偷学”的。在旧社会,画家靠卖画维持仍然艰苦,画商对画家的盘剥非常残酷。任率英子女多,拖累重,家中常常不能温饱。他夫人在灯下做活计,他画到三更、五更,夫人就陪到三更、五更。解放后,任率英来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白天在单位画,晚上在家里画,他就这样苦学苦练五十年如一日。特别是上了年纪之后,身体更加瘦弱,常见他戴着老花镜,久久伏案,一丝不苟。1983年任老住进了医院,本该遵医嘱好好休息,他却借来一张条桌,在病房里创作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年画。任率英自己有这样的格言:“持不恒,巧无能;功之苦,拙可补,”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三)要练真功
  任率英擅长于工笔仕女和刀马人物创作,也努力于刻画现代人物,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有百岁挂帅的佘太君,挥舞双锤的岳云,百步穿杨的杨金花,不屈权贵的李香君,直诚善良的白娘子,胸怀抱负的王昭君,飘然似仙的嫦娥个性各异,神采独具。要达到如此的艺术成就,绝非一日之功!
  任率英学画练功,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待传统文化,对待民间艺术,对待现代绘画技术,都能兼收并用。他远师唐宋,近学明清。乃至战国的攻占铜器雕纹,汉唐壁画,从吴道子的人物描线描到清代陈洪绶、任渭长的人物造型,以及服饰道具、房屋建筑、室内陈设,都做到了认真地研究和考证。他对传统艺术的精华,理解、学习、有悟、引用。他还善于从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寺庙里壁画佛像,乡村舞台的古装人物,旧历新年出售的传统民间年画,民间故事中好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能给予他以艺术的灵感。永乐宫、碧泉寺、法海寺,都是他常去的地方。故宫每年有一次古画陈列,他也都去看、记、临,《道子墨宝》、《康熙载夜宴图》、《八十七神仙图》,寺庙里的水陆画,还有任伯年,费晓楼等名家画谱,画册,他都临摹过。戏曲上那些静中有动的亮相特点,对他创作的刀马人物大有借鉴好处。来人美社工作之后,和王叔晖、刘继卣等画家共事,任率英不仅仅孜孜不倦学画,练就深厚的工笔重彩画功底,而且素描,画人体,画速写,使得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构图上注意仰视、平视、俯视,注意疏密、主次,作品更具有现代气息,表现力更加丰富。任率英练的是真功,但作画时却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严谨古朴的画风实是可贵!
  (四)无私的奉献
  任率英的艺术追求,不为名不为利,也不为表现“自我”。他的成功,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广大群众,为了广大农民。他始终记住农民所喜欢和熟悉的题材。他说:“中国老百姓在过传统年节时总是把屋里打扮得喜气盈盈,而年画正是装点这喜庆气氛的”,于是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总是把年画当作主要题材。人美社出版任率英的年画,仅9种一次性发行竟达1700多万张。著名工笔画家潘洁兹先生说:“我不知道有哪一位画家的作品能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和观众。”
  任率英创作历史题材,能做到古为今用,注意作品的思想性,热情讴歌为正义而抗争的精神,给人民群众以健康向上的力量。比如反封建的《白蛇传》、《劈山救母》,抗敌斗争的《梁红玉》、《木兰从军》等等。他画古代小英雄,是为了激励今天的青少年立志为国。他画《送戏到村》、《送书到村》是反映文化下乡,也表达了他在1958年下乡生活的切身感受。任率英的作品,多为工笔重彩,虽然他没有进过美术学府深造,自感造型能力有限,但他绝不把画中人物画丑。正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说:“任先生的画没有明清仕女画那种病态,而有它的健康美。”工笔重彩画要达到美而不俗,当然要靠画家的修养和技巧,然而对“俗”的偏见也关系到画家的艺术观。任率英认为广大群众喜欢传统年画,好的作品是可以做到雅俗共赏的,仅一幅《百岁挂帅》,累计印数达400多万张,这正说明深受群众欢迎!
  任率英不仅是北京最早画新年画的画家,也是北京最早串联画家创作新连环画的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创社初期,任率英以连环画作品《九件衣》在《新民晚报》上连载而被请到人美社工作,他也的确是最早在报上发表连环画的画家。解放初,为了用新内容新形式的连环画来占领市场,以抵制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宣传封建迷信、凶杀淫秽的旧连环画,任率英和其他画家(如刘继卣等)一道进行了很大努力。他画《钟离剑》时,专门到绍兴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他把自己当做出版社的主人,脑子里随时考虑怎样画好作品,为新中国,为广大人民多做奉献。任率英到了古稀之年,仍念念不忘家乡亲人,他回家乡办个人画展,为家乡人民带去最美的图画。他说:”我离开故乡多年,但无时无刻不怀念养育过我的家乡,我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和故乡。”这就是任率英的奉献精神!
  (五)严为人师
  潘洁兹先生称任率英是“沉默寡言,待人以诚,不务虚声,讲求实际,始终保持中国农民温厚质朴、勤劳正直的美德。”黄苗子先生称赞任率英是“勤勤恳恳,沉默朴实,不务纷华,多年耕作的老黄牛。”的确,任率英一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对艺术作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是美术界众所周知的。他创作时,总是把小草图画了好多遍,而且谦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反复修改,定稿后打格子放大。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凡出头露面的地方,总是找不到他,几十年如一日,谦虚谨慎,总怕给别人添麻烦,待人接物,宽厚热忱。他是专职画家,却经常帮助编辑部抄抄写写,搞”打杂”而毫无怨言,刻蜡版油印是他的拿手。在“文革”中,他和别的同事一道编辑连环画资料,搞《连环画选页》,剪剪贴贴,不厌其烦。记得人美社邀请年轻画家陈衍宁和汤小铭来画《无产阶级的歌》(连环画),正是隆冬天冷,任率英年岁已高,却为作者劈柴生炉取暖。他就是这样成为作者的挚友而受到作者的尊敬和爱戴的。
  任率英一方面严于律己,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培养青年。早在50年代,他就积极参加职工业余美术辅导活动,和青年学子深交朋友。“文革”前,他在工人业余美术培训班、北京艺师美术系任教,刘炳森就是他的学生之一。任率英不管自己有多忙,教学生画画却是非常投入。他的学生中有七、八岁的孩子,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40多年来一直带着学生,他希望每个人都会画画,谁想画画他听了就高兴,哪个学生没来找他了,他还惦记人家,甚至写信问人家为什么不来。任率英的学生不下二、三百人。他一视同仁,借稿子给他们,为学生买资料,买笔墨纸砚,有的学习资料一买就是十几本,还得给学生寄去。他不吃肉,不抽烟,不喝酒,是个“苦行僧”;他把钱花在普及美术事业,培养年轻人身上了。任率英不仅手把手地教学生,而且教导学生应广开渠道,除了跟他学,还可以学习别人的好东西。我经常接待一些青年学子,他们都是由任率英那里介绍过来学画速写、画现实题材的。任率英的孩子六男一女都是画画的,大儿子搞油画,任率英也希望他在油画作品中吸收传统壁画艺术中的装饰效果,走民族化的路子。任率英没有门户之见。他的成功和他的艺德是分不开的。年轻的学子,千万要记住这个道理。
Copyright 2000 CARTOONW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